上山下乡运动(简称上山下乡),又稱知青下乡、下放插隊、下鄉插隊、插隊落戶、插队劳动、知青下工、插隊等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场政治运动,发生于1950年代至1978年 [1] 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高潮,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上千万的城市 ...
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,(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),这年的8月9日,北京青年杨华、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,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,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,毛主席发出“农村是一个 ...
1957年12月5日,太原市民夹道欢送7000名干部上山下乡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。 1962年工人下乡运动.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,而是从1950年代便被倡导,至1960年代展开。 发动知青到农村去,理论上是为缩小“三大差别”(工农差别、城乡差别、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)。
2024年6月11日 · 上山下乡运动(简称上山下乡)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,为了消灭“三大差别”,毛主席号召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”之后,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,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,即“插队落户”,以提高 ...
2012年6月16日 · “上山下乡”溯源. 1955年9月4日,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上批下了后来被广为宣传的名言:“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,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。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,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。
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,包括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内蒙古,黑龙江等地。 政府指定“知识青年”劳动居住的地方,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、条件较差的县。
上山下乡是当年的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,大家同生活、共命运,有太多的共同语言。 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,许多人对那段生活的记忆最为深刻,因而也就更加怀念。
上山下乡运动(简称上山下乡),又称知青下乡、下放插队、下乡插队、插队落户、插队劳动、知青下工、插队等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场政治运动,发生于1950年代至1978年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高潮,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上千万的城市知识 ...
2024年10月11日 · 1955年,北京60名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,拉开知青运动序幕。 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,推动青年参与农业生产,但导致人才断层。 1978年,国家承诺妥善安置回城知青,运动结束。
2024年12月11日 ·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中国乡村发展面貌的首要影响,便是为乡村和中国的边远地区开垦出了大片荒地。1955年,以杨华为首的六十余名北京青年从城市走进乡村,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批选择“上山下乡”的知识青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