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,修筑有两米高的垛口,是战斗人员瞭望敌情、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。 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部高度时,再开始砌筑垛口。
2013年4月15日 · 在城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,修筑有两米高的垛口,是战斗人员瞭望敌情、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。 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部高度时,再开始砌筑垛口。
垛口墙是中国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,并成为城墙的重要标志.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以及对现存实例的调查,探讨了垛口墙的起源,形制形成、发展,并且统计了部分现存的垛口墙,对其细部构造进行分析.研究结果表明,垛口墙起源于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 ...
crenelations的中文意思:[网络] 垛口 …,查阅crenelations的详细中文翻译、发音等。
可用來作為守禦城牆者在反擊攻城者時的掩蔽之用。垛口長度約幾十cm到2m。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是“方丈曰堵,三堵曰雉,一雉之墙,长三丈,高一丈”。堞则是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。
n. 圓齒狀突出, 開垛口, 開槍眼 【單字音標】 國際音標:[ ˌkɹɛnəlˈeɪʃən ] ← crenellated; ↑; crenelle → ; crenate adj. 圓鋸齒狀的, 鈍齒狀的 crenated adj. 圓鋸齒狀的, 鈍齒狀的 crenation n. 鈍鋸齒, 圓齒狀 crenature n. 鈍鋸齒, 圓鋸齒 crenel n. 城牆之垛口, 槍眼, 炮門 crenelate ...
2013年11月28日 · 现在可以见到的大部分垛口墙的基本形状是 连续的矩形齿状矮墙.按形状可将其分为3个部 分,其底部是连续的矮墙,称为垛下墙,上部是不连 续的垛墙,垛墙与垛墙之间留有垛口.实际上,这三 者是不可分开的整体,共同实现垛口墙军事防御的 功能,即守军 ...
2014年7月27日 · 研究结果表明, 垛口墙起源于原始城墙顶部的木栅竹篱, 其形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3阶段: 先秦时期的单个堞墙、 俾倪连排布置阶段; 汉一宋时期的“凸” 字形垛口墙阶段; 宋以后的矩形垛口墙阶段.
“crenellation"的最常见翻译: 城垛, 枪眼设备.上下文翻译: By 500 AD, the circuit possessed 383 towers, 7,020 crenellations, 18 main gates, 5 postern gates, 116 latrines, and 2,066 large external windows. ↔ 到公元500年,城墙拥有383个塔楼、7,020个垛口、18个主要城门,5个边门、116个厕 …
沿城墙修筑多处烽火台和敌楼,敌楼每隔0.5千米或1千米一座,高大雄伟,气势恢宏,并且显得井然有序。敌楼上有垛口,下有射洞,便于瞭望与射击。整段长城从关城向南、北两峰扶摇直上,盘旋在军都山的峰脊之上,不见首尾,逐渐消逝在绵延的远山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