冢本博士在论竺法雅的格义佛教时,认为译经借用儒道思想的表现以及术语的袭用,亦可视为格义,对格义的扩大解释是本书的一大特色。 (华冈佛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,页二四三)
格義,漢傳佛教術語,是南北朝時代流行的一種佛教詮釋學,以中土思想跟典故,比擬配合,使人易於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 [1] 。 相傳始於 竺法雅 。 慣用中國傳統的儒、道觀念解說佛教義理。
是指支谦、竺叔兰等一群所出的经典。所谓“古质”,系指 忠实于原文的直译,也就是指的安世高、支谶等一群所出的 经典。如此看来,支竺系指何人,不辩自明。然则,为何以 “支竺”二字来代称罗什以前的译经家全体呢?我们认为:
格义,汉传佛教术语,是南北朝时代流行的一种佛教诠释学,以中土思想跟典故,比拟配合,使人易于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 [1] 。 相传始于 竺法雅 。 惯用中国传统的儒、道观念解说佛教义理。
自西晋至东晋之间--也就是格义佛教最盛期--的格 义学派学僧为数甚多,我们举竺法雅、支遁二人为代表来说 明,以见其大概。
谓之格义。 ’而竺法雅、康法朗、道安皆于中山(河北定县)致力以格义弘扬佛教。 然格义之难达佛教真髓,已为当时高僧所识,例如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僧睿之毗摩罗诘提经疏序(大五五·五九上):‘自慧风东扇,法言流咏已来,虽曰讲肆格义,迂而乖本 ...
2017年5月15日 · 作为佛经翻译手段的“格义”,最早即如竺法雅“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”的做法,例如用儒家的“五常”解释“五戒”,用道家的“五行”解释“四大”等等。中国译经僧人在佛经翻译中的“格义”还不只限于“事数”的“拟配”。
牟子是六朝佛教史上最早用“格义”方法播扬佛教的学者,然而对“格义”作最为详尽记载的是《高僧传·晋高邑竺法雅》,其文曰:“竺法雅,河间人。凝正有气度,少善外学,长通佛义,衣冠士子咸附咨禀。
简介 : 北京格竺影视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-06-22,位于北京市朝阳区,法定代表人为吴蕾,目前处于存续(在营、开业、在册)状态,以从事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为主,人员规模少于50人,参保人数1人,注册资本为300万元人民币,超过了99%的全国同行 ...
2018年12月19日 · 竺法雅在讲经过程中,用中国典籍中固有的思想来诠释佛教术语、教义,即“经中事数,拟配外书”是一种“格义”,但这绝不能代表全部的“格义”活动,用“格义”来指称用中国固有的术语概念来拟配、连类佛教经论中的术语概念这种独特的方法是有问题的。